高考作文題目的本質是什么 |
今天,我可以清楚地、負責任地說,高考作文題目的本質是提供給考生一個構思、謀篇、成文的原點——作文題目,是寫作的原點??紙鲎魑氖菍@原點的演繹,是由原點出發向廣闊生活的輻射。
是對三則北京市高考作文題目的思辨,使我清楚地觸摸到這一本質。
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題十年(2002—2011),有三個作文題目很類似,都給了一組談話材料,都有一個省略號。比較起來有一種特別的意味。三個作文題目,三個省略符號,鮮明地體現出北京高考作文題目的文化特征,思辨一下也就具有了特殊的傳承價值。套用2006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題目“北京的符號”給出的定義:“許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傳承價值的事物,這些事物可以稱為該城市的符號?!边@三個作文題目的三個省略符號也可以稱為“北京高考作文題目的符號”了。
[2002年北京卷作文第一題]閱讀下面材料,根據要求作文。
幾個同學看了一場世界杯足球賽,興致勃勃地聊起規則問題。
同學甲:規則太重要了。運動員不守規則,裁判不公正執法,就不會有精彩的比賽!
同學乙:對!沒規則不成。沒有校規,沒有交通規則,成嗎?
同學丙:可有時不守規則的占了便宜,守規則的反倒吃了虧呢。
同學乙:那是另外一回事。
同學?。翰贿^規則也不是死的,要是不合適,就得改?,F在許多“游戲”規則不都修改了嗎?
……
請以“規則”(含“規則與……”)為話題,自行立意,自擬題目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。除詩歌外,文體不限。
題目要求“閱讀下面材料,根據要求作文”。顯然,給的“材料”用于啟發考生思路,“要求”則是寫作的根據。
“幾個同學看了一場世界杯足球賽”,“幾個同學”?應該是在四個(甲、乙、丙、?。┖途艂€之間?!耙粓鍪澜绫闱蛸悺笔钦勗挼挠深^,“規則”是談話的內容。
“同學甲”,從正面肯定“規則”的重要性,并從反面作了論證;
“同學乙”,從反面論證“規則”的必要性,并推廣到“規則”的普適性;
“同學丙”,舉例說明“規則”在某種情況下的局限性;
“同學乙”的第二次發言,反駁“同學丙”,涉及“規則”的獨特性;
“同學丁”,補充“同學甲”“同學乙”,談到“規則”的變通性。
“……”則代表參加談話的四個至九個同學中可能表達的對“規則”的有關看法,也可能涉及“規則”的其他屬性。
作文題目的要求是:“請以‘規則’(含‘規則與……’)為話題,自行立意,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?!奔仍试S考生自主,又有明確制約;制約中還有開放——“含‘規則與……’”?!芭c什么”?命題老師解釋。以“規則與西紅柿”都行,只要言之成理、合乎邏輯,只要作文寫得好。
與其說作文題目是劃定考生表達思維的范圍,莫如說是考生表達思維的原點。北京高考卷作文第一題,原點設置清晰而有彈性。這也就為閱卷領導小組制定評分細則,提供了穩妥的平臺??梢哉f,北京市高考作文的題目和閱卷,為自主命題開了一個好頭。
[2008年北京卷作文第七題]作文。
課堂上,老師說:“今天我們來做個小實驗?!彪S后,他拿出一個裝滿石塊的玻璃廣口瓶,放在講臺上,問道:“瓶子滿了嗎?”所有學生答:“滿了!”“真的?”老師從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,慢慢倒進去,填滿石塊的間隙,“滿了嗎?”學生們若有所思。老師又拿過一壺水倒了進去,直到水面與瓶口持平?!斑@個實驗說明了什么?”老師問道。課堂活躍起來。
一個學生說:“很多事情看起來達到了極限,實際上還存在很大空間?!?/p>
一個學生說:“順序很重要。先放這桶沙子,有些石塊肯定就放不進去了?!?/p>
一個學生說:“對,得先放石塊。有些分量重的東西就得優先安排?!?/p>
一個學生說:“也不一定,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?”
……
請就以上材料,展開聯想,自定角度,寫一篇文章。題目自擬,文體自選(詩歌除外),不少于800字。
作文題目提供的“材料”包括兩部分。第一部分是基礎材料——課堂上老師向學生演示實驗:向裝滿石塊的玻璃廣口瓶內先后倒進沙子和水?!袄蠋煛睉撌歉呖甲魑拿}的代言人?!斑@個實驗說明了什么?”是向十萬考生提問?!罢n堂活躍起來”,我們當然也希望北京市幾千個高考考場上,十萬考生思維活躍起來。第二部分是提示材料——第一個學生關注實驗的結果;第二個學生關注實驗的過程;第三個學生向正向延伸;第四個學生向逆向延伸。四個學生是十萬考生的代表。作為高考作文命題代言人的“老師”,都沒有阻止,也沒有否定,全部綠燈放行。
省略號在這里表明了更多角度的關注和更多方向的延伸。與2002年的作文題目不同,由于沒有話題的限制,省略號中對“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?”的認識可以海闊天空。
例如——
又一個學生說:無論做什么事情,適當的環境(器皿)和精當的手法很重要。
又一個學生說:看來,多樣材質,各有相應的空間,相應的位置,事情才能更圓滿。
又一個學生說:怎樣才能更多更滿,縝密的計劃很重要。
又一個學生說:計劃來自思維,思維的突破才是關鍵。
又一個學生說:還有技巧呢,手法也相當重要。
又一個學生說:裝滿就可能不純,我們需要在“純”與“滿”中抉擇。
又一個學生說:純有什么好的?至清則無魚,“純”,就沒這個實驗和它的啟發了。
又一個學生說:不一定,一種材質也可以,如果一開始就注水,不是更簡捷嗎?
又一個學生說:對呀,看來水才是最至關重要的,有水才滿,水滿則溢。
又一個學生說:還真是,看來柔能克剛,還有著多種形式的表現呢!
又一個學生說:未必,瓶里是否還能放進食鹽或蔗糖,有待進一步實驗,嘗試無盡頭。
又一個學生說:廣口瓶是透明的,試驗給我們的啟發在透明中展示。
又一個學生說:我們的認識只是局限于眼睛的觀察,如果換一種角度,換一種手段,應該有所不同。
又一個學生說:廣口瓶的空間是個常量,要充分利用,不妨給填充物加壓。
又一個學生說:廣口瓶的空間果真是個常量嗎?那也不一定呢!
……
當然,作文題目中的“……”是填不滿的。
有的閱卷老師說:老師說是“做個實驗”,其實哪里是實驗?他做的只是“演示”。這當然也可以是一個角度,生活中,名不副實的事情甚多。我們還可以說:老師問“滿了嗎?”本身就很荒唐,因為廣口瓶里本就裝滿著氣體;若就固體、液體而言,只有理論上的100%,實際是永遠裝不滿的!……
而題目的要求“請就以上材料,展開聯想,自定角度”更將題目的范圍推向無限廣闊的空間。因為,“聯想”的空間是沒有邊際的:亞馬遜熱帶雨林里一只蝴蝶扇扇翅膀,大西洋彼岸就是一陣風暴。
北京市2008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等同于沒有命題。
個中的道理是,作文題目要規定一個原點,讓考生由原點出發向廣闊的生活天地輻射???008年北京高考這個作文題目,提供一個課堂“實驗”的材料,像其他作文題目給出的材料一樣,提供的是一種生活場景。原點多元化,本也無可厚非,問題就出在“省略號”?!笆÷蕴枴钡拈_放性、模糊性與隨意性,等于允許考生自行設置原點——自由命題。
不錯,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(實驗)》的精神是“表達與交流中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、有個性地表達、有創意地表達,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,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?!薄侗本└呖伎荚囌f明》對寫作也有“鼓勵寫思想深刻、材料新穎、有創意、有文采的文章”的要求。但是,這項任務主要是由作文教學承擔的。
輿論總是習慣于品評作文題目的優劣。其實,作文題目并無所謂優劣:任何作文題目都不足以限制思想解放的頭腦。當然,也無法開啟認識閉塞的心靈??紙鲎魑氖怯勺魑慕虒W決定的,而不是由作文題目決定的。而引導作文教學方向的是閱卷,是閱卷標準。
“省略號”允許考生自由設置寫作原點,閱卷于是遇到了全新的課題。閱卷領導小組的一位老師在《閱卷縱橫》里說:作文題當然是有開放性為好。但是,事實證明,開放性不是越大越好,不能無限開放,而是要有限度。否則后患無窮。潛力、空間、極限、順序、人生計劃、夢想、理想、信仰、實踐、角度、換位思考、選擇、準則、原則、信念、途徑、豐富性、空隙、逆向思維等等,都可以成為主題詞。對于閱卷,則對價值判斷構成極大挑戰;同時,閱卷人一文一變,在高強度腦力勞動中無數次變換價值標準和主題詞,也容易造成閱卷者人際差異。
面對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,沒有命題的作文題目,閱卷領導小組思想認識準備不足?!霸u分細則”規定:“歸類看切題,歸檔看行文,但不惟審題論”。關于“歸類看切題”,“評分細則”給出了標準。
?、徘泻希悍稀皳Q個角度來看,依然存在空間,還未滿”這一邏輯的——一類;⑵貼合:只寫“突破極限”、“輕重緩急”、“答案是豐富多彩”、“換個角度看問題”等類似主題——二類;⑶能與上述一、二類主題,或者說能與材料搭邊的——三類;⑷完全不與材料沾邊的——四類。
這一細則,以某一人為認定的“原點”代替題目顯現的無窮盡的“原點”,完全背離作文題目的要求?!安晃忣}論”的說明,更造成了閱卷認識上的混亂。
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閱卷于是在混亂中開始,在混亂中結束。
[2011年北京卷作文第十題]閱讀下面材料,按要求作文。
鹿特丹世乒賽結束后,師生們一起議論:
生甲:太好了!中國隊又包攬了全部冠軍!這叫實至名歸。競技體育就得靠實力說話。
生乙:但我更愿意看見外國選手成功挑戰中國名將。一個國家長期壟斷某項體育比賽的金牌,其實并不利于這個項目的發展。
生丙:有人主張中國隊應讓出一兩枚金牌。我不贊成。如果故意輸球,就有違公平競賽原則與奧林匹克精神。
……
老師:同學們說的都有一定道理,有些道理不僅體現在乒乓球運動上,也適用于其他社會生活領域。
要求:根據以上材料,自選角度,自擬題目,聯系實際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除詩歌外,文體不限。
作文題目要求“根據以上材料,自選角度,自擬題目,聯系實際”。我們必須嚴格審視“以上材料”,這是寫作之“據”。
材料第一句說:“鹿特丹世乒賽結束后,師生們一起議論”。這一句可以理解為:一、師生們的議論圍繞“鹿特丹世乒賽結束”進行;二、師生們的議論由“鹿特丹世乒賽”引申展開。但更準確的理解應該與“鹿特丹世乒賽”并無直接聯系,就好比“午飯后,師生們一起議論”,所議論的內容,完全可能與“午飯”并沒有什么直接關聯——當然,間接關聯,那是躲也躲不開的。如果你說這是強辭奪理,也是——可是,很多“理”,都是在“強辭”中奪得的;反之,如果禁不住“奪”的“理”,那也站不穩,站不住。
如果材料第一句說:“鹿特丹世乒賽結束后,師生們就此一起議論”,那后面的議論,要圍繞“鹿特丹世乒賽”進行,考生的作文也需要以此為原點展開;
如果材料第一句說:“鹿特丹世乒賽,中國隊又包攬了全部冠軍,師生們就此一起議論”,那后面的議論,要圍繞“中國隊又包攬了全部冠軍”進行,考生的作文也需要以此為原點展開;
現在材料第一句只說:“鹿特丹世乒賽結束后,師生們一起議論”,那后面的議論,就完全可以海闊天空,漫無邊際了,考生的作文也完全可以沒有原點地自由展開。
其實,這還不是重要的問題。問題出在下面。
材料中三個學生的發言是由“鹿特丹世乒賽”向外引申展開的。
生甲的發言,由中國隊包攬全部冠軍的現實展開,談到競技體育的固有規律。
生乙的發言,著眼于一個國家長期包攬金牌(當然,生乙用了一個貶義詞語“壟斷”)的可能后果,思考競技體育發展的規律。
生丙的發言,反對讓出金牌的主張,堅持維護公平競賽的原則與奧林匹克精神。
非常鮮明的是,生甲、生乙、生丙發言的后面還有“省略號”,“省略號”包括更多學生,也可能包括老師的發言。無論材料第一句話提供的背景如何,“省略號”在號召考生自行設置寫作的原點。就算把“省略號”限制在“鹿特丹世乒賽”的背景內,“省略號”所提供的寫作原點也是無窮無盡的。例如——
生?。褐袊牥鼣埞谲娪植贿`背世乒賽的“規則”,我們有什么可擔憂的?
生戊:中國隊包攬乒乓球比賽的冠軍,將會促成世界體壇格局的重大轉折。
生己:中國乒乓球運動有責任以寬容包容的胸懷推進世界乒乓球技術水平。
生庚:乒乓球是中國國球,牽動國人的心,丟一個冠軍都會影響社會安定。
生辛:北京體育館——舉辦過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北京的符號。
生壬:陪練和科研、后勤人員,他們如細雨,似閑花,也做著無聲的奉獻。
生癸:這次世乒賽中國隊包攬了全部冠軍,就“滿”了嗎?那也不一定呢。
生子:乒乓球不只是球,它也有一雙隱形的翅膀,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友情。
生丑:乒乓球隊是“仰望星空、腳踏實地”的典范,包攬冠軍決不是偶然。
生寅:大家的議論真有意思,用乒乓球賽囊括了北京十年高考的作文題目。
生卯:豈止是北京十年高考的作文題目,它囊括了古往今來所有作文題目。
……
材料中最后發言的是一位老師,他說:“同學們說的都有一定道理,有些道理不僅體現在乒乓球運動上”,其中“同學說的”和“一定道理”顯然不僅只是甲、乙、丙三位學生的發言和道理,也包括省略號包含的學生“發言”和“道理”?!耙策m用于其他社會生活領域”,“其他社會”?是不是還包括原始社會、奴隸社會、封建社會、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、美國社會、利比亞社會、童話社會、幻想社會、黑社會、白社會?應該是“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”吧?
這還不算完,作文題目材料中的諸多發言,還只是考生作文的原點?,F在,繁星滿天,原點無數。
綜上,北京卷作文題目的本質就是“漫談生活”,或者說,繼2008年后再次出現作文鼓勵考生自行設置寫作原點的奇觀。
但我們畢竟比2008年進步了。面對這種狀況,北京市高考作文閱卷領導小組中,這次出現了兩種針鋒相對的聲音。
第一種聲音是:題目給出了三段材料(生甲、生乙、生丙的三段發言),作文就不能拋開這三段材料,如果脫離材料,分數就高不了,一般就落到40分以下。
第二種聲音是:甲乙丙?。ǘ?,就是省略號代表的學生或教師)都合理,只要來自原材料,“根據以上材料”不等于聯系以上材料。顯性、隱性都應同等對待。
兩種聲音,兩個標準,相互抵牾,針鋒相對。
針鋒相對的焦點是生甲、生乙、生丙的三段發言和老師最后一段發言之間的“省略號”,也就是上述第二種聲音的“丁”?!笆÷蕴枴钡牧鶄€點,點點千鈞,不容忽視。閱卷領導小組一位成員說:“北京作文題最值得肯定的就是這個省略號。我們應該為廣大考生、為新課標、為國家選拔人才、為民族的希望與未來捍衛這個省略號?!钡?,也有閱卷領導小組的成員說:“都是這個省略號惹的禍!”
閱卷領導小組面對的尷尬是:如果無視命題給出“省略號”,不承認“生丁”發言的合法地位,那就明顯違背題意,是不是將會造成閱卷的重大責任事故?如果正視命題人給出的“省略號”,承認“生丁”發言的合法地位,那就等于承認作文題目形同虛設,是不是彰顯出命題的重大責任事故?
我認為,如果我們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出現的問題,深入研討面對的問題,那就構不成任何一方的“責任事故”,這是我們推進“課程標準”的一個認識過程——必然的認識過程。
2002年至2010年,自主命題十年歷程,北京市高考作文題目三見省略號:“……”、“……”、“……”?!笆÷蕴枴背蔀楸本┦懈呖甲魑念}目鮮明的符號,又像一雙隱形的翅膀,帶我們飛翔,啟迪我們深刻認識作文命題和作文閱卷各自的使命、規律和關聯。我相信,決定性提升認識的時機已經到來。
我們曾經在給標題作文、給話題作文的形式間斟酌,其實,只是給定寫作原點的半徑大小中游移轉換,而原點所能輻射的空間,在無限中是全等的。給材料作文,是把原點泛化為若干子原點,每個字原點所能輻射的空間,在無限中也是全等的。用給材料作文的形式泛化原點,卻又試圖區分出“最佳角度”“沾邊角度”,正是對作文題目膚淺認識的表現。2008年和2011年北京市兩則高考作文題目,是允許并鼓勵考生自設原點,所以就形同于沒有命題了。這是個教訓,但又是多么有價值的教訓呀! |
信息編輯:大慶思銳家教咨詢有限公司 更新時間:2012/04/01 字號:大 中 小 |
上一條:議論文寫作中如何運用素材 | 下一條:暫時沒有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