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的技巧 |
編輯:大慶思銳家教咨詢有限公司 時間:2012/04/01 字號:大 中 小 |
摘要:學習的技巧 |
古人云:“觀乎天文以察時象,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”。人文精神,是一種巨大的、潛移默化的力量。我感受最深的是:無論身處何種職業領域,每一個人的“人生信念”都在兩種活動中誕生,一是個人的“生活實踐”及其“體驗”。二是對他人的生活實踐的“觀察”和“領會”。而積極的“人生信念”卻在這兩種活動的“關系”中形成。觀察和領會他人的生活實踐和生活態度并從中積淀人文素養,獲得“自我超越”的激情和人文精神,最簡捷的途徑便是學習和思考。
學習是現代教師的第一需要。一位哲人說:“每天不斷地讀書,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。潺潺小溪,每日不斷,注入思想的大河。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事,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?!睆哪撤N角度看,學會讀書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存和發展基礎。只有善于讀書,我們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。教師走進經典,閱讀經典,與人類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對話,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,提高文化素養,尤其要提高人文素養,并在此基礎上培養科學精神,這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、發展的基礎,也是教師成長的必備條件。在一定意義上說,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形成,就是教師跨越東西方文化經典所構成的橋梁的過程。當前,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,一定要在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、民主精神、講求實證精神的基礎上,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,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,從中汲取營養,學會拿來和思考。讀書,是精神一輩子修煉的需要。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。 思考是專家型教師的必備素養。讀書的時候,精神的一切活動全為書本所支配,隨書本之喜而喜,隨書本之憂而憂。思考時則不然,在思考的瞬間,精神與外界完全隔絕,隨著自己的思考而活動,把自己的知識、個性、見解等融合成一個總體。讀書是引發我們思考的“引繩”,但決不能代替思考。若要將所學得的知識消化吸收,變為己有,并且能夠靈活應用的話,就必須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。一個讀書的學者,如同歷史的研究者;自己思考的人,猶似事實的目擊者。后者,不論對任何事情都是結合他切身的經驗,直接領會理解而來,絕不會人云亦云。所為“思考”,它像在風中煽火一般,必須始終不斷地煽動,才能維持火焰不熄。思考時必須要對思考的對象發生“興趣”,不斷地刺激它,并且要持之久遠不可懈怠。 如果手不釋卷地孜孜勤讀,把自己的思考放逐到僻靜的角落,這對思考的圣靈實是罪過。叔本華說“這類人正如一些不得要領的學畫者,成天看著干枯的植物標本,或銅版雕刻的風景,而把大自然的景物置于腦后一樣?!币宰x書終其一生的人,他的知識完全是從書本汲取而得,他們猶如閱讀了許多山水、游記之類的書籍,對于某地或某國的有關知識雖可粗枝大葉地說出來,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聯絡?人文、物產、習俗又是如何等等,則說不上來。反之,以思考終其一生的人,就像土生土長的父老,一打開話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來龍去脈,以及各種事實和傳說的總體關系等,如數家珍般地道出來。 研究是把思考變成思想的磨刀石,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標志。思考固然可以不動筆,但不動筆、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膚淺的、斷斷續續的、浮光掠影的,研究的好處在于能強迫人靜下心來,把模糊變成清晰、破碎變得完整、零亂變得有條理,它促使人把觀點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。研究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。 啟發學生思考是優秀教師的基本能力?!八紤]遠者常閑靜”。反觀我們今天的教育,其最大的弊端正是叫學生拼命讀書,卻封殺了他們思考的空間。一是大量練習使他們無暇思考,二是標準答案使他們無需思考,三是灌輸式教學使他們無力思考,四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使他們無法思考。新課程要求教師不但要自己善于思考,而且要啟發學生思考。我們知道,知識必須經過自我認識,而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,而不像轉讓貨物。教師啟發學生思考,猶如母親疼愛孩子。孩子真是磕了碰了的時候,母親可以給她包扎,可以抱著哄著她,但再心疼也不能替她疼啊。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,而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。這樣師生可以互相幫助,互相促進。師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尋找難題,在錯綜復雜的困惑中被迫自我思考,教師指出尋求答案的途徑,提出一連串的問題,而且不回避答疑。教育不是給學生現成的答案,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去作出結論。教師要把學生的頭腦作為燒杯,在里面學生自己的知識、經驗、感悟進行化學反應,而不是簡單的物理累加,產生新的理解和問題。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學會思考,激發學生對探索求知的責任感,并加強這種責任感。 一個教師肯讀書、善讀書,再加上勤于思考,思考教育現象,從教育現象看到教育的本質,并用科學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,那么他就能從普通教師的行列中走出來,成為一個專家型的教師。這樣的教師才能遠離平庸和浮躁,把自己積極的“人生信念”傳遞給學生,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領者、精神生活的指導者。 |
上一條:堅強的個性 | 下一條:讀書的好處 |